汴京纪事

汴京纪事朗读

辇毂繁华事可伤,师师垂老过湖湘。

缕衣檀板无颜色,一曲当时动帝王。

译文

帝京当年是多么地繁华热闹,回想起来,使人无限地伤感;李师师也老了,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间。

旧时的舞衣与檀板都黯然失色,饱受了风蚀尘染;有谁相信,她当年轻歌一曲,能使君王倾倒迷乱?

注释

汴京:今河南开封,是北宋都城。

辇(niǎn):皇帝的车驾。古以“辇下”指京城。毂(gǔ):车轮中心,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,同“辇”借指汴京。

师师:李师师,汴京人。传幼年为尼,后为妓,色艺动京师。宋徽宗常微行临幸其家。后入宫,封瀛国夫人。汴京破,有的记载说她自杀,大多数典籍都说她流落南方。湖湘,洞庭湖、湘江一带。

缕衣:金缕衣,用金线盘绣的舞衣。檀板:唱歌时用来打拍子的檀木拍板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李梦生.宋诗三百首全解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7:206-207

汴京纪事创作背景

  靖康二年(1127),金兵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,掳走了徽、钦二帝。诗人满怀悲怆的心情,挥笔记下了汴京失守前后的一段史事,成《汴京纪事》诗二十首,这是最后一首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李梦生.宋诗三百首全解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7:206-207

2、缪钺等.宋诗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:882-884

  《汴京纪事》诗二十首,痛感山川破碎,国家受辱,表达自己的忧伤与愤慨。这里选的是最后一首。

  刘子翚写汴京的组诗,大多数通过今昔对比,列举熟知的事与物来抒发兴亡之感,所以在这首诗中举李师师的遭遇以表现汴京昔日的繁华已烟消云散。诗从李师师目前情况写起,说艳名压倒平康的李师师,在乱后流落湖湘,久经磨难后,颜色憔悴,歌喉也非复当年。诗感叹:李师师往时歌舞时所穿的金缕衣、所用的檀板现在仍在用,但都已经陈旧了,谁能相信她当年曾以美貌与伎艺使君王倾倒呢?诗写的虽然是人,主题却是从人的经历上反映国家遭受的不幸,达到了以李师师为典型反映社会动乱的目的。

  通过描写往昔闻名的歌手、妓女寄托盛衰之感的七绝,在唐代就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作品,最出名的是杜甫的《江南逢李龟年》,诗云:“岐王宅里寻常见,崔九堂前几度闻。正是江南好风景,落花时节又逢君。”写安史乱后,名歌手李龟年流落江南,杜甫与他相会,回想起开元盛世,不胜唏嘘。诗将今昔盛衰之感,隐藏在字里行间,使人黯然欲泪,如以“江南好风景”、“落花时节”反衬相遇的难堪,以“又逢君”点出今昔,烘托出感伤,都很见锤炼。刘子翚这首诗在主题上承继前人,但一开始就直述“辇繁华事可伤”,虽简捷明快,与杜诗比,就少了含蓄。刘子翚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则与温庭筠《弹筝人》更接近,温诗云:“天宝年中事玉皇,曾将新曲教宁王。钿蝉金雁皆零落,一曲伊州泪万行。”在结构、布局及内容命意上,二诗都有相同之处。

刘子翚

刘子翚(huī)(1101~1147)宋代理学家。字彦冲,一作彦仲,号屏山,又号病翁,学者称屏山先生。建州崇安(今属福建)人,刘韐子,刘子羽弟。以荫补承务郎,通判兴化军,因疾辞归武夷山,专事讲学,邃于《周易》,朱熹尝从其学。著有《屏山集》。 ...

刘子翚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自从销瘦减容光,万转千回懒下床。
不为傍人羞不起,为郎憔悴却羞郎。

()

晓日都门飐旆旌,晚风铙吹入三城。知公再为苍生起,不是寻常刺史行。

()

暖风微雨昼迷冥,深院无人处处莺。未必诏华从此掷,不须愁怨却悲鸣。

()

静夜思,何时休,终宵展转听更筹。人生由来不满百,安得朝夕事隐忧。

功名富贵倘来物,目前渺渺春云浮。甲第歌钟万户侯,五花骏马千金裘。

()

点清霜、一夜渡河来,木叶竦高秋。最伤心时候,西风旅梦,残月江楼。

何事南来北往,行役不知休。回首当年事,飙散云流。

()

手植庭前树,高枝信鹊巢。忘情自来去,何喜用嘐啁。

岁乙通神处,雄■致力交。丁宁汝僮仆,方哺勿轻捎。

()